□ 记者 李健 通讯员 叶俊彪
晨雾未散,茶篓已满。近日,在左溪镇青竹村,许多村民背着茶篓,指尖在野茶树间翻飞。
随着左溪镇九号茶厂的机械鸣响声穿透山林,沉寂多年的深山茶事忽然鲜活起来。
“以前盼着茶商来收茶,茶商一来,天不亮就要上山采茶,下午三点半就得收工卖青叶,现在茶厂亮着灯等我们到天黑。”自九号茶厂建成后,青竹村村民毛时庆和老伴儿的采茶时间从往日的“赶场”变成了如今的“细作”。收成好的时候,每天采野茶十余斤,在家门口有了收入,这对深山里的夫妻第一次触摸到荒野茶的价值。
这样的改变始于2024年秋季。当时,左溪镇招引在外闯荡十多年的毛永宝返乡创业。
毛永宝溯着茶香归来,在海拔1002米的青竹村建起1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茶厂,揉捻机、智能烘干线、精制分选设备一应俱全。
毛小军,茶青来源半岭村,山场性质茶园,海拔800米,收茶青14斤;范银娇,茶青来源青竹村,山场性质野茶,海拔1000米,收茶青15.1斤……毛永宝随身带着的收茶清单,详细记录着茶园性质、海拔及茶青质量等,“进厂的每一批茶青都要经过详细记录,只为选出最优原料再行加工。”
当首批“青竹1369”野茶以万元身价走出深山时,村民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。
“不是我们手艺精,是这些野茶自己会说话。”毛永宝说,九号茶厂选择建在偏远山村,就是为了留住这份山野韵味。
左溪镇区域产出的原材料茶叶,生长在独特瑰异的洞宫山脉之间,处在平均海拔1027米的高山之上。在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下,年平均气温22℃,年降雨量2218毫米左右,相对湿度高达83.5%,为茶叶自然生长提供了绝佳的区域位置和气候条件。
暮色中的茶厂灯火通明,杀青机的余温烘着竹筛里的茶坯,毛永宝的手机不时响起,都是电话预约送青叶的茶农……
目前,九号茶厂已流转650余亩荒野茶山,投入绿茶、红茶、白茶生产。“青竹1369”荒野茶也得到专业人士的肯定。
该茶厂不仅高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,还收购周边留守群众采摘的茶青,为村民提供劳动增收路径,已带动217户茶农户均月增收1500元,5个自然村集体收入破十万元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