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07月16日 星期三       返回报网首页 |   版面导航    
当前版: 01版 上一版   下一版 上一期   下一期 往期
上一篇    下一篇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隆宫乡智能锯竹机生产线投产
原料利用率达九成 年降成本200万元

  □ 特约记者 刘洋 通讯员 陈金金

  本报讯 “这条智能生产线很好用,它能按尺寸精准挑选、切割,比以前轻松多了。”日前,在隆宫双枪小微园的生产车间里,生产线轰鸣运转,工人林鹤菊正麻利地调整着传送带上的毛竹。

  今年,隆宫双枪小微园投资100余万元搭建智能锯竹机生产线,全线长约150米,是庆元竹产业“二次创新”的生动注脚。

  智能锯竹机生产线搭载AI视觉识别装置,能精准剔除开裂、虫蛀等不合格竹材,使得原料利用率提升至九成。专线采用“地上+地下”衔接输送方式,合理配置空间,增加了运作安全性,毛竹通过传送带送入机器后,可自动完成破竹、分拣等前期加工工序,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。

  “自今年4月投产后成效显著,企业竞争力显著提升。”隆宫双枪小微园生产经理叶军发表示,与传统加工方式相比,新设备使锯竹工序的人工成本从每吨27元降至12元,每年可降低生产成本200万元。

  此外,在运输线末端的竹废料循环处理中心,破碎机正将竹屑、竹节碾成均匀颗粒,紧接着便会直接运往200米外的双枪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制炭厂,进行发酵、烘干、烧制等环节处理后“变身”烧烤炭。这些曾被丢弃的边角料“变废为宝”。

  “仅仅这一流水线,每天能处理废料近150吨,年增效益超亿元。”双枪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技术员王振表示,这一“吃干榨净”的循环模式,正是隆宫“全竹利用先行地”建设的创新实践。

  近年来,隆宫乡通过奋力打造“三地一窗口”,即浙闽边笋竹高效经营示范地、全竹利用先行地、竹业共富试验地,以及全方位展示庆元竹制品产业发源和转型策源的窗口,带动竹产业产值实现跨越式增长。

  “下一步,隆宫乡将持续走好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绿色发展路径,以双枪小微园为核心引擎,一体推进竹文旅综合体、竹基新材料研发、笋制品加工等配套项目落地,推动传统竹产业向‘智’而行,实现竹产业从‘一根竹子吃到底’迈向‘一根竹子链天下’。”隆宫乡党委书记叶先港表示。

上一篇    下一篇
   第01版:一版要闻
   第02版:特刊
   第03版:特刊
   第04版:综合新闻
报头
原料利用率达九成 年降成本200万元
浙闽联手上演5公里“极速拦截”
“浙BA”丽水赛区庆元首战告捷
240名菇乡孩子启航“看世界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