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 记者 杨舒雁
新中国成立之初,物质条件有限、公共服务设施稀缺,庆元人的生活多是围着“柴米油盐”转,至于日常娱乐休闲,往往只能是一些“简单的快乐”。历经75年发展,城市建设日新月异,各类文体休闲场所从无到有,群众生活娱乐场景,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1949年,庆元县人民文化馆成立,1952年改称“庆元县文化馆”。1959年,庆元县文化馆购置了全县第一台收音机,成立收音站。自此,庆元人民能收听到党中央的声音。
作为城市的“文化灯塔”,庆元县图书馆成立于1979年,1982年时藏书8.20万册。2000年,建成丽水市首家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。2005年-2010年,建设图书流通点40余个,建立图书馆分馆2个。发展到现在,庆元共有全民图书馆1个、城市书房5处、农家书屋197个,藏书20万余册。
博物馆是城市的“有形历史”,也是市民参与文化活动、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。1998年,庆元县香菇博物馆对外开放,是全国最早以展示香菇文化为主的专业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博物馆。2011年,庆元县廊桥博物馆开馆,系全国首家廊桥专题博物馆。
2020年,庆元县廊桥博物馆、庆元县香菇博物馆合并为庆元县博物馆,发展为“一体两馆”格局,通过实物资料陈列与全息设备、数字魔墙、VR虚拟展厅等现代化艺术陈列手段相结合,更全面地展示庆元的历史文化魅力。如今,打卡博物馆,触摸历史文化脉搏,已成为大家熟悉的生活方式,2023年,两馆共接待游客30.65万人次。
2023年,庆元县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项目开工,项目包括文化馆、剧院、图书馆、藏书阁等,建成后将更好地为市民提供现代化设施设备和沉浸式文化体验,不断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。
光影流转,点亮娱乐新生活。1979年,庆元县电影院建成,年均放映电影1000场。1985年,全县共有电影放映队65个,进行大量的流动电影放映,在当时,搬上小板凳守着看露天电影,是人们为数不多的精神食粮。
庆元录像放映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,城区有了几家对外营业的录像放映厅。90年代末录像放映达到鼎盛,设备有放映机、电视机、投影机等,放映时间从早到晚,甚至通宵达旦,全日不设场次,随到随看。
后来,在电视普及、娱乐方式多样化的影响下,20世纪90年代后期电影放映市场萎缩,2000-2010年录像放映开始衰落,直至消失。如今,随着放映技术设施迭代升级、服务模式持续优化、群众文化需求更加多元且品质要求更高,电影院重焕生机,仍是庆元重要的人气聚集地。
体育场地设施是市民运动健身、赛事竞技的重要阵地。新中国成立之初,庆元未建体育场地,一般赛事都在庆元中学操场举行。1988年,可容纳千余名观众的县体育馆建成。1991年-2010年,庆元不断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,大力加强群众体育网络建设,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热情日益高涨,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率达30%。
2016年,庆元县体育中心项目开工建设,项目包括全民健身活动中心、游泳馆、体育馆及室外球场,其中体育馆于2023年10月完工,游泳馆于2024年7月完工,弥补了庆元大型室内体育场馆不足的短板。
在不断完善的文体娱乐设施,为居民提供更多休闲选择的同时,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也进一步美化环境,打造更多生态和谐的休憩空间,让城市更加宜居、宜乐、宜游。
1983年,县人民政府把园林建设列入总体规划,成立县城风景区建设领导小组。1984年,县城绿化面积8.22万平方米。
2000年-2005年,县城绿化事业突飞猛进,新建市民广场、生态公园,改建濛洲公园、龙山森林公园。2006年以后,城市绿化进一步升级,逐步由绿化向“彩化”改变,并相继建成象山宝塔、后田公园、城市森林公园,以及许多小而美的“口袋公园”和融入中医药、气象、法治等元素的主题公园,市民们茶余饭后散步休闲的好去处越来越多。
绿道和慢行系统作为城市规划中新兴的重要概念,近年来也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和发展。
2018年,江滨路滨水绿道、庆元大桥至洋心桥慢行系统建成,石龙山·龙山公园游步道全线贯通。2023年,历时7年多建设的松源溪滨水绿道(西演至菊水湖)实现闭环,八一至岙后大桥骑行绿道建成,主城区绿道实现闭环通达,城区绿道延伸至屏都菊水湖。
立足当下,回首过往,庆元县文化馆、图书馆、博物馆、电影院、体育馆等公共文体娱乐场所设施从无到有、从有到优,城市地标不断刷新;城市公园由零增加到21个,绿道全长从零延伸至300余公里,县城绿化面积达到395.4万平方米,实现了“推窗见绿、出门入景”……
75载岁月变迁,庆元人民由茶余饭后“无处可去”,到如今各类选择众多,这背后是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城市品质的持续提升,让城市更美好,人民更幸福。
